欢迎访问郑州国庆中学官网
  • 04
  • 02
  • 03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教学引领 > 引领课堂

王殿军:爱折腾的孩子,成绩真不一定会差

浏览次数:5816次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发布时间:2018-10-10 14:54:13

王殿军

知识过几年就忘了,但是能力永远成为了孩子的素养,他就可以是迁移的、通用的。因此,在学科教学注重扎实性、系统性的基础上,我们还需要对孩子们个性的尊重、选择、动手能力、创造性思维、批判性精神进行培养。

跑一万米只是为了到达终点吗?

“不,我是为了锻炼身体啊!”

BBC曾做过一个纪录片,把上海五个数学老师请到了英国去教一个月的课。刚开始这五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,有各种不适应的情况。但是最后这五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,在数理成绩方面比其他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

因此很多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的确比英美这边强,所以英国在向我们学习。


的确,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有优势和长处的。在学科的教育上,系统性和扎实性、完整性确实比较强。


但是,我也不认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教育能笼统地说谁就比谁好、谁就比谁强,这就像一个人一样,你说谁比谁强?你得先说比什么。你要是比学历,很多专家、博士都比姚明的学历高。但要是比个子,大家有姚明高吗?


在我们全民重视教育的环境下,每一个家长相比原来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。除了创设好的环境之外,孩子的时间安排、未来发展之路大多都被家长铺好了。


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好处的。但是同时,因为我们过分强调固定知识的掌握程度,使得我们反而对知识的发明和创造的过程有所忽视。


在清华当老师的时候,我讲数学不是讲现成的结论怎么证明,我是讲当年这个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,多少人经过努力,怎么把这个结论得到的,我是带着学生重新发现数学结论。这个东西是现成的结论,是100年前、200年前得到的,但是孩子们不知道,他重新探索一遍。这个过程,提高的是能力。


同样都是掌握了一个定理,这个过程和你直接告诉他让他记住相比,重新探索一遍的效果会更好。


就如同,孩子要跑1万米到终点。有一个家长来了,说你不是就到终点吗?我直接把孩子带到终点,那就完了啊。大家想这个过程能一样吗?我跑1万米的目的是为了仅仅到终点吗?我是为了锻炼身体。


所以,不注重过程和思维启迪的教育,容易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高。


这里的教育哲学有一个差别,我们教的东西一方面确实得有一定的知识性。但是除了知识外,我们要通过这些知识把学生的能力、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挖出来、培育起来,这也很重要。


知识过几年就忘了,但是能力永远成为了孩子的素养,他就可以是迁移的、通用的。因此,在学科教学注重扎实性、系统性的基础上,我们还需要对孩子们个性的尊重、选择、动手能力、创造性思维、批判性精神进行培养。

敢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去“折腾”?

“爱折腾的孩子,成绩真不一定会差”

同样是分数很高的学生,同样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,进去和出来的时候会差别很大。因为一个学生的分数只是丈量了一个角度、一个维度,许多东西是分数无法评价和考核的,但是这些东西恰巧会在孩子未来的人生中发挥巨大作用。


我觉得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,背后牵扯到一个学校校长对教育的理解。


比如说,虽然高考里没有体育,但是清华附中还是特别重视体育。这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,我认为高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体力活,不光是脑力活。只要身体好了,考两小时精神饱满,思维发达,头脑清晰,你一会儿瞌睡了,一会儿打个盹,答案就填错行了。


体育对于人的塑造价值不仅仅是身体,还包括心理、规则意识、合作意识等等。可有的人认为,多宝贵的时间,我还不如让孩子做两个卷子,记几个题型,说不定还能捞几分。这就是短视,不了解人的正常规律。


清华附中也重视艺术教育。绘画、艺术,弄了好多实验室,没有特殊的任务,就是让孩子们自己想问题,自己在实验室折腾。折腾出名堂也好,折腾不出来没关系,重要的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,提出问题、琢磨问题,没有知识向老师请教,老师不懂的就查书,再不行就向专家请教。


这么做了之后就会发现,凡是这些爱折腾的孩子,成绩真的一点儿都不差。


我最后就得出了一个结论,只有全面发展、自由发展的学生,才是既能够高考好,又能够未来好的。

课堂上,孩子们是不是还有不同的观点?

把课堂变得更开放,孩子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

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,老师如果问出一个问题,一般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

但是我曾经听过一节课,让我印象很深。“美国出兵索马里”,辩论题目是你认为该不该出兵。


后来辩完了,我说老师你觉得出兵好还是不出兵?哪个是对的?他们说没有答案,每个孩子只要能讲出自己的道理,有个观点,有事实、论据支持观点,能自圆其说,就得高分。而不是老师预设了一个答案,孩子刚开口,老师就说不对,那就不行了。


所以,课堂要开放,让孩子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。即便是错的,这种敢于思考、敢于挑战权威的习惯也能慢慢培养起来。


我有一次听数学老师的课,老师说这个题有几种解法,你们来解。四个同学四种解法,后来底下有一个学生说还有一个新的解法,老师就有点儿紧张,为什么紧张?


因为老师只准备了四个答案。这么多人听课,他要快速地判断这个孩子的方法对不对,他就有点儿没把握。


这个老师问他说和他们四个都不一样吗?那个学生说不一样,老师说课后再说吧,没时间了。我当时不认为是没时间了,我认为是老师怕挂住。


虽然我觉得他还是挺智慧的,但是我不赞成。所以我后来找他谈话了。我在全校大会上说,在课堂上孩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,错和对,一定要让他表达,就是这种表达能力也需要锻炼,勇气也需要鼓励,至于对不对后来再说。

家庭教育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呢?

家庭该放的时候一定得放

我听说有一个专职妈妈,她的职业就是安排孩子的一切事物,但是一个孩子从你帮他做这个、做那个到他自己独立干,中间总得有一个过程,如果要是一直给他安排到底,有一天突然放手,他真的不会思考和自己做决策、自己思维了。


要让孩子有灵活的思想,家庭是第一课堂。所以,关键时刻,一定要放手、放下、放心。


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还是不错的,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,自己的事情就锻炼自己思考、自己作主。


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,但是我父母很会教育我。怎么教育的?就是不教育,他说我就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好好读书,他们都不识字,别指望着提问他,更不行。后来我都当了大学教授,我的女儿问我奥数题,我也不会。后来我就没让她再学奥数了,因为她学奥数,我很艰难,她本身也不适合学奥数。我女儿后来没学奥数,但也照样考上清华了。


我觉得要让孩子锻炼创新思维,首先得让孩子学会独立,有一定自主学习、自主规划、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动机,如果我们始终把孩子当一个三岁小孩,他就永远也长不大。


所以,家庭该放的时候一定得放。